当前观点:IPO观察|“依赖营销”的蕉下再度闯关港交所,研发不足下能否支撑“黑科技”属性,又如何把控质量问题?
(资料图片)
近期,蕉下再度闯关港交所IPO。
蕉下瞄准女性市场,靠防晒伞成功起家,目前已经是国内户外防晒服饰的龙头企业。在今年4月份递表港交所IPO失败后,蕉下更新了招股书第二次冲击上市。
营收频现“增收不增利”
在报告期内,蕉下的营收快速增长,由2019年的3.8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4.07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50.04%。在最新的2022年上半年,蕉下已经实现了22.11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81.3%。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1年总零售额和线上零售额计算,蕉下是国内最大的防晒服饰品牌,在中国防晒服饰市场排名第一。
蕉下营收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来自于品类的持续扩充。在防晒伞之外,蕉下针对女性市场逐步将防晒产品扩展至服装、帽子、以及其他配饰,并逐步推出男性防晒市场产品。
2019年-2021年期间,蕉下伞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6.9%、46.5%及20.8%,持续下滑。服装业务成为了公司的最大营收项目,在2021年的营收中占据29.5%。
在品类扩充外,蕉下的毛利率也在逐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的毛利率由2019年的50.0%逐步提高至2022年的60.3%。这一水平已经超过多数服装品牌,比肩国内头部运动品牌。据悉,安踏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6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营收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企业在净利润方面却迟迟难以获利。2019年-2021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2320.7万元、7.7万元、54.73亿元,直到2022年才首度扭亏为盈。
蕉下的企业毛利率在2022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对于企业能够在2022年实现净利润“扭转”的主要成因,和讯财经致函蕉下未获回复。
广告增速高于营收增速
对于快速推动营收增长,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打法,对于蕉下而言,大额的销售投入正是其所采纳的操作。
蕉下分销和销售费用包括广告及营销开支、电商平台服务费等部分组成,这一费用在报告期内,从2019年的1.2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0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97.19%,在2021年占营收的比重达到了45.09%。
仅从广告及营销的开支来看,2019-2021年期间,分别为0.37亿元、1.19亿元、5.86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6%、15%、24.4%,年复合增长率为297.97%。
在广告投入上,蕉下在三年内持续增长,占营收的比重也在快速攀升,近300%的复合增长率更是几乎为同期营收复合增速的2倍。依赖于广告投入的营收增长方式能否维持长久,或许这同样是蕉下当下所面临的难题。
此外,招股书显示,蕉下在2021年与597个拥有不同粉丝群、受欢迎程度各异的关键意见领袖合作,以推广产品并为在线和零售门店带来流量。这一合作人数在2022年上半年激增至1577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2022H1的2个报告期内,排名首位的关键意见领袖的销售及营销活动直接产生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20亿元、1.17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5.0%及5.3%。
据市场调查,蕉下的产品曾多次出现在李佳琪的直播间,市场曾质疑蕉下的首位关键意见领袖是否为李佳琪。此外由于,李佳琪曾有过停播经历,这对于公司的营收又是否会造成影响?对于上述问题,和讯财经致函蕉下,未获回复。
研发投入仅为2.85%还能维持黑科技?
在大笔投入营销之下,蕉下在研发上的分配显得并不足够,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仅为2.85%。
蕉下成名之时,主打防晒伞,并在市场中被冠以“黑科技”进行宣传。经过多年发展之后,蕉下的专利确实得到了极大地丰富。据天眼查显示,蕉下当前拥有206项专利,但其中有高达149项为外观专利,占比达到72.33%,发明专利仅为23项。
在23项发明专利中,仅为6项获得“授权”,其他项则处于“公开”“实质审查”“专利撤回”“专利驳回”的状态。
当下公司不足3%的研发投入是否能够支撑起“黑科技”属性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疑虑。
在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消委会曾对20款晴雨伞进行了质量调查,测试项目包括安全性、功能性、工艺性。调查结果显示,同为5星级评级的产品中,蕉下双层小黑伞系列三折伞的售价最高,是五星评级产品平均售价的1.72倍。
蕉下产品定价普遍高于市场竞争对手,这也使得公司频频陷入“收取智商税”的负面评论中。
蕉下如何看待研发投入?又怎么看待高价格下的所谓“收取智商税”?和讯财经就上述问题致函蕉下,未获回复。
产品曾被曝质量问题
研发不足,产品定价高,收取智商税等不利评价之外,蕉下的产品还曾陷入质量问题。
今年夏天,蕉下曾推出一款小手雷形式的“多功能防护喷雾”。在功能宣传上,产品页标注有“户外防叮时长可达8小时”“防蚊”等文案,成分表中也标注有驱蚊效果的成分。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有驱蚊、防蚊功效的产品均属于农药产品范畴,在市场上销售需取得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且须在包装上标明。蕉下的这款产品并不具备上述要素,按规定属于无证的不合格产品。最终,蕉下下架了该产品。
在安全质量上打擦边球,蕉下的这一行为曾一度引发市场的不满。事实上,蕉下本身并不从事产品的生产,而是由代工厂自行购买并加工原材料,再向公司提供成品,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与174家合约制造商有合作。
对于产品安全性的把控以及代工产品的质量把关是市场较为关注的方面,对此蕉下又将如何应对?和讯财经同样致函蕉下,未获回复。
(责任编辑:吴鸿森 )关键词: 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