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灼识咨询合伙人赵晓马:中国双碳目标下将涌现出多个千亿级明星赛道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于2020年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愿景。


【资料图】

随着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强大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经历着新能源、新投资、新技术、新产业等诸多新发展方式的变革。因此梳理双碳相关行业的发展脉络、剖析碳中和市场格局、探讨前沿趋势等问题迫在眉睫。

11月4日,在CIC灼识咨询举办的“2022年度灼耀热力榜”之“双碳目标”赛道解读会上,杉杉创投副总经理陈文萍、西井科技副总裁/自动驾驶合伙人孙作雷、碳阻迹碳管理咨询业务负责人欧阳成、能链碳中和业务负责人/中检能链总经理翟宇博、国环清华研究院城市与工业绿色发展部门负责人赵亮、CIC灼识咨询的合伙人赵晓马与咨询经理余怡然共同探讨了碳中和行业的现状和潜力,助力碳中和产业发展。

赵晓马认为,双碳目标下我国清洁能源应用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并催生出大批管碳服务需求,另外碳减排相关科技和绿色金融产品将加速创新,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国双碳目标相关产业已经形成精细化、差异化、多维度的发展矩阵,以碳管理和碳检测为主的“管碳”赛道以数智化、定制化的服务和产品赋能碳中和行业的全生命周期。

受益于基建的逐步完善、数字化技术渗透率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双碳目标下的相关产业投资规模将持续爆发式增长,乐观预计2060年双碳相关的累计投资规模最大有望超过200万亿元人民币。

赵晓马认为,中国市场将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涌现出多个明星赛道,其中仅轻资产模式就存在多个蓝海市场。预计2030年碳中和行业下将形成智慧供暖管理系统、碳管理服务、虚拟电厂、车路协同技术、供应链物流可视化平台等五个千亿级赛道以及能源互联网平台一个万亿级赛道。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的全方位变革,顶层国家政策是行业绿色发展的首要动力。

赵亮表示,国家相关政策明确规划了双碳目标实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进行了明确计划。与此同时,达成双碳目标需要确保能源安全并立足于我国的能源国情,不能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在国家政策领导的同时,碳中和赛道企业作为参与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正在从不同领域助力碳减排。

孙作雷指出,公司的零碳电动重卡Q-Truck能够帮助港口减少物流运输时的碳排放;能链的翟宇博提到公司通过从成品油供应链运输和零售端增加传统能源效率同时布局新能源基础设施,助力交通能源领域双碳目标;碳阻迹的欧阳成则表示公司长期深耕能源、科技、消费、金融四大行业,帮助其中的企业进行碳管理。

此外,双碳赛道蓬勃发展,还将带动百万亿投资规模。陈文萍直言,“双碳赛道的投资体量巨大,相关企业之间需要形成积极配合,才能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综合运用,正在改变能源的生产、运行、传输模式。

“数智化转型一定要以业务驱动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改造本身传统行业并催生新的业务场景;另一方面,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应该在于IT系统和数据中台的建设运营,而非单一的应用网站。”翟宇博表示。

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推进,规模庞大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有望被撬动,碳中和赛道下若干细分领域将迎来长足发展,相关企业的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陈文萍看好新能源领域,他认为其产业链具有极大的厚度和延展性,而终端产品的需求将带动其他技术板块的突破,包括电池储能、自动驾驶等。而欧阳成比较看好碳管理行业,他指出碳和其他行业的强关联性与可交易性为碳管理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增长潜力。

赵晓马表示,从投资角度主要看好碳中和赛道的三类企业:一是基础技术创新的公司,其运用扎实的技术能力赋能新能源车等智能终端;二是在能源和工业的数字化下懂业务流痛点的企业;三是当下尚未被资本完全发掘,但未来值得关注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服务类的企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