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集团上市敲钟在即,资本纷纷追逐的背后是什么要素?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吴雨
(资料图)
伴随疫情管控措施优化,市场信心重新累计建起,消费回归“烟火气”浓厚时期。在这其中,“颜值经济”背靠的美妆赛道也预估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势头,美妆资本市场也闯进了新的优质稀缺标的。
日前,成立20年的国货美妆代表上美集团已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12月12日正式开启招股。根据公告,上美股份本次拟全球发售3695.8万股,发售价将为每股发售股份25.20-29.80港元,预期将于2022年12月22日挂牌上市;由摩根大通、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如若成功上市,“港股国货美妆第一股”即将由此诞生。
韩束母公司上美股份开启港股招股
作为消费行业中景气度较高的赛道之一,美妆行业显示出行业较强的消费韧性。Euromonitor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5686亿元,在消化了疫情影响后,2016-2021年仍实现11%的双位数年复合增速。预计未来5年中国化妆品行业仍将保持高个位数的较快增长。
事实上,由于机制完善、再融资效率高、与国际接轨程度深等原因,近两年来多家美妆企业均选择在港股筹备上市。而上美集团无疑跑在了前头,那么,为何资本纷纷看好这么一家老牌国产美妆企业?
重研发投入,提高经营效率,打造壁垒式竞争力
首先,是对研发的逐渐重视,只有重视研发,才能为建立品牌护城河、依靠技术进行品牌力升级,同时也可以降低原料和供应链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20世纪以来,全球涌现多家知名国际化妆品集团,时至今日,不少国际一线大牌仍在国内“垄断”一些大单品、原料,这背后依靠的便是科研实力和独家专有成分建立的壁垒。
2000年以来,一些国内美妆企业逐渐培养起研发意识,以上美集团等为代表的国货品牌进军科研,国产品牌市占率逐步回升。
“穷什么都不能穷研发。”上美集团曾对外表示。
2003年,在企业创立之初,上美集团就布局自主研发,将研发能力视为公司发展的支柱。2016年,上美集团在号称日本“生物科技硅谷”的神户成立科研中心,开始了基础研究之旅。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上美集团也成为首家自建海外研发中心的国货化妆品公司。
截至目前,上美已在中国、日本设立两大研发中心和两大供应链,组建了由7名国际知名科学家领衔的超200人研发团队。
近20年来,上美集团也持续稳定地为原创研发、重视基础研究、自主研发产品进行大笔的资金投入。根据招股书,于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上美集团的研发开支分别为8290万元、7740万元、1.05亿元及5190万元,分别占其收入的2.9%、2.3%、2.9%及4.1%,研发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在同行中位于上游水平。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1年上美集团的研发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在国内化妆品上市集团中排名第二;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六个月,其自主研发产品占同期总收入逾97%。
从成果上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上美集团拥有约200项专利,其中包括29项发明专利,沉淀出三大基础研究成果,三种自主原料Tiracle(双菌发酵成分)、AGSE(活性葡萄籽提取物)、AN+(青蒿油提取物)已投入产品使用。
韩束利用Tiracle与蓝铜胜肽复配,优化蓝铜胜肽原料效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原料Tiracle于2017年开始开发研究,抓住了具有前景的生物发酵原料赛道,通过双菌发酵技术生成这一原料。经研究发现,该成分对于皮肤保湿、屏障修复、抗老化、抗炎症等指标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Tiracle家族已获得5项国内外专利,并在今年拿下ICIC原料大奖。
多品牌战略,获得长期增长,抵御风险和波动
其次,是多品牌战略。多品牌几乎已被行业内公认为打造世界级、现象级化妆品企业的必要条件。纵观国际美妆巨头的成长路径,大多是凭借几款产品打开市场,而后逐步形成多品类、多品牌的产品矩阵,覆盖各种差异化的消费群体。
通过采取多品牌战略,美妆企业可以更有效地扩大业务范围,抓住不同细分市场的机遇;多品牌战略亦使美妆公司能够实现更均衡的发展,缓解品类集中风险和市场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也意味着更加稳定长远的成长性。
华创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总结认为,目前国产化妆品企业多数处于第一阶段,发展初期产品营销与推广为要;珀莱雅、上海上美等成规模的企业逐渐开拓第二品牌、第三品牌等。分析师认为,在快速变化、迭代的新一轮化妆品浪潮中,我们认为灵活性更强、执行力更好的公司更容易胜出。
目前,上美集团拥有着三张王牌——韩束、一叶子和红色小象。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这三个品牌合计贡献的收入分别占上美集团总收入的86.6%、91.8%、92.2%和93.0%。按2021年零售额计,该公司在国货品牌护肤品中排名第三,在国货品牌面膜产品中排名第一及在国货品牌母婴护理产品中排名第一。三个品牌占据了不同赛道和细分领域,让上美这个标的更有了稀缺的属性。
上美集团多品牌矩阵
其中,韩束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几乎伴随上美集团一同成长,于2003年推出至今,凭借红BB、墨菊巨补水、红胶囊系列、蓝铜肽系列等明星产品,在市场不断打响品牌。据了解,于2021年,韩束的零售额就超过34亿元,2022年上半年销售占比更是达到47.8%。
不过上美并没有满足于单个品牌,在2014、2015年又先后推出一叶子和红色小象。其中,红色小象品牌拉动了上美集团的营收增长,于2021年零售额已超过18亿元,在中国市场国货品牌母婴护理产品中居首。同时,这也意味着上美迈入了母婴护理产品赛道,实现了洗护、护肤、母婴等多品类、多线覆盖。
在三大支柱品牌之外,近年来上美集团研发出包括高肌能bio-g、安弥儿asnami、极方、newpage一页等高潜力新锐品牌。
不断推陈出新的品牌、系列、产品,对应着不同的赛道、领域、消费需求,这帮助着上美进一步把握消费需求,在优质细分市场中占据显著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充沛。
如上美近年来极为重视的功效性护肤赛道,便逐渐受到市场及消费者的热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零售额规模在2017年为133亿元,至2021年为3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4%。预计到2027年,这一赛道规模将显著增长至2118亿元,2022年-202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8.8%。
这也吸引了资本市场青睐,可谓是热钱涌动。以功效性护肤品牌薇珀莱雅为例,其在A股上市以来市值一路高走,当前市值已逼近500亿元人民币,PE估值达到80倍。
目前,上美集团也正在积极布局这一赛道,今年以来旗下品牌与产品更是迎来迭代升级,如韩束全新定位主打“科学抗衰”;一叶子入局“纯净美容”,主打修护肌肤屏障;以及针对宝宝敏感肌的newpage一页等。
全渠道提高渗透率,营收增长稳健,基本面稳定
第三,是渠道的全面渗透。
在重科研、多品牌、自建供应链,广覆优质细分赛道下,上美集团在业绩端呈现稳健增长趋势。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上美集团的营收分别为28.74亿元、33.82亿元和36.19亿元。盈利方面,2019年至2021年,上美录得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60万元、2.04亿元和3.39亿元;同期录得毛利率分别为60.9%、64.7%、65.2%,均呈现逐步增长趋势。现金流方面,2019至2021年,上美集团期末账面现金为1.32亿元、1.54亿元、1.45亿元。
尽管今年上半年出现短期波动,但未曾改变业绩健康稳定的整体面,其中支撑起上美稳健表现的重要原因在于对线上渠道的铺设。
此外,在新冠疫情对社会活动的影响以及线上渠道及电商的崛起背景下,近几年上美集团也在积极求变,加强对线上渠道销售和分销铺设,有效提高消费者覆盖及市场、产品渗透。
其中,上美集团除了与天猫及京东等主要电商平台长期合作外,随着内容直播平台的兴起,还建立了专职直播团队,把握来自抖音及快手等头部平台的机会。
根据招股书数据,于2021年,上美集团在抖音的每月GMV由约500万元增至1.6亿元,当中韩束于单日销售排行榜上多次位居榜首。
随着旗下品牌在电商市场曝光率增强,上美线上零售商的收入亦出现增长。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6月30日,上美通过线上渠道产生的收入分别为15.05亿元、25.43亿元、26.98亿元、9.31亿元,分别约占同期收入的52.4%、75.2%、74.6%和73.8%。其中于2021年,按线上零售额计,上美集团位居国货品牌公司前三。
当然,对于美妆品牌而言,线下渠道对保持业绩稳定及渗透潜在市场仍然重要,上美同时亦保持着广泛的线下零售及分销网络,如与557家线下分销商合作,覆盖了全中国所有省、市和自治区,线上线下形成强大的销售网络。
业内人士指出,疫情正加速了美妆乃至消费品的第三次渠道变革,人们好奇继主流电商、社交媒体电商之后,下一个风口在哪里,谁能跑赢下一个周期?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新一代消费人群需求快速把握,有研发能力,在品牌布局、渠道等方面能快速反应的企业将基业长期。
此次港交所敲锣成功后,上美集团表示计划将上市募资金额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加强生产及供应链能力,增加销售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改善数字化及信息基础设施等等。
或许可以预见,应对变幻的环境,从新冠疫情穿透而过的上美,将继续凭借多品牌战略、重科研、灵活的运营基本面,抵御风险和波动,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回报,同时也在美妆赛道继续逐浪下一个风口,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