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理财魔方袁雨来:公募基金行业如何转向基民利益导向

2023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25周岁。25年间,公募基金行业实现爆发式增长,行业管理规模从0跃升至27万亿元,公募基金数量超1万只,万亿级别管理规模的基金公司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基民数量也已超过7.2亿人。

多年来,代销机构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向作用。随着互联网等代销平台的崛起,基金代销主体已日趋多元化。中基协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的渠道保有规模中,商业银行的占比是25.22%,而独立销售机构占比只有2.14%。但是到了2019年,商业银行的占比降到23.59%,独立销售机构的占比就已经变成了11.03%。


【资料图】

在买方投顾进一步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下,以基民利益为导向的代销市场将得以建立。新兴代销主体逐步拓宽视野,但“渠道为王”的代销现象依然存在,这将影响到基金发行、基金申赎、业绩,乃至基金公司的品牌和长远发展。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基金代销需从销售导向转变为基民利益导向。

近日,理财魔方创始人兼CEO袁雨来应《证券时报》之邀,与基金公司、三方机构等专业人士共话公募基金市场,就基民利益导向市场机制发表观点。以下为部分采访文字实录:

证券时报:在基金产业分工中,基金代销因具有渠道势力,目前逐渐成为“强势”一方,尤其是大型银行和头部互联网渠道。基金代销模式主要是靠佣金分成来盈利,因此长期存在“销售导向”。根据您的观察,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会给基金业发展带来哪些弊端?

理财魔方CEO袁雨来:目前,基金代销市场收入来自两类:一类是申购赎回费,另一类是基金管理费分佣。前者是销售导向,后者是持有导向。销售导向的申购赎回费,会导致销售机构鼓励投资者频繁交易,这样会带来投资者亏损概率的增加,损害投资者利益,同时会导致投资者退出市场,对基金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其它弊端主要在于缺乏专业能力强的销售和投顾型人员。销售机构不是不想让客户赚钱,而是专业人才和专业能力上做不到。首先,国内重点院校毕业的金融专业人才数量有限,而大部分人才都不会选择从事销售岗位;而公募基金的销售机构又因培养成本过高,无力培养人才,最终导致销售服务能力和客户需求之间的供求严重不平衡。

另外,对整个基金行业来说,无论是基金公司、销售机构、还是投顾机构,大多机构对科技的投入都是不足的。很多机构还是靠人海战术、大 V战术等高人力成本的投入方式进行销售,这必然会导致企业在经营中为了保证收入不得不牺牲一些客户利益。

证券时报:业内呼唤,基金销售模式需要转变为以基民利益为导向,而不是以销售收入为导向。比如近年来的“爆款基金”现象,强势渠道和基金公司是主要助推力量。但这些基金在高点发行,最终给基民带来了持续的大幅度亏损。在当前语境下,如何才是“以基民利益为导向”?实现“以基民利益为导向”的关键在哪里?以基民利益为导向和以销售收入为导向,两者有没有可能实现统一?

理财魔方CEO袁雨来:要实现以基民利益为导向的市场机制,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了解基民的利益是什么。标准化资产的投资,不可能包赚不赔,其实核心是要避免虚 假、夸大宣传,机构要充分揭露风险,真正做到卖者信息充分透明,买者自我负责。

加强法治建设,赋予消费者进行法律诉讼的权利,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对于违 法行为,不能只是行业监管和处罚。如果违 法成本过低,会让保护基民利益变成铤而走险者的口号。

另外,在商业价值引导上,增加“以客户持有”相关的收入比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部分机构加强与客户的长期共赢意识。

总得来说,只有设计好法治机制,让故意伤害客户利益者得到高倍惩罚;设计好市场机制,让维护基民利益者能得到市场的公正回报,从而避免出现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才能真正将维护基民利益落到实处。

以基民利益为导向和以销售收入为导向,两者在本质上并不冲突,其核心都是不能以虚 假、误导销售手段获取利益。如果是让并非真正专业的人才来进行销售,就会让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一个医学院校的学生要在学习8年并实习很久后才能行医,而基金行业内,不论是销售人员还是投顾人员,取得从业资格证的时间相对就显得快速多了,但即便如此,目前持证人员的供给还是不足的。因此,在这种现状下,在实现手段层面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尽可能替代人力,通过降低人力服务成本,实现服务能力供给充足、合规管控严格的销售模式,才是真正连接基民利益和销售收入共赢的必然道路。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