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金选|半导体反弹一触即发!中芯国际人才流失?智能机已经失宠,汽车才是真爱!


(资料图)

近日,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企业中芯国际召开了2023年股东周年大会,在进行业绩回顾与展望时,表示将迎接下一轮的增长周期。

5月份手机销量环比大涨,好事者热议纷纷,认为芯片即将触底反弹,中芯国际为何持有异议?半导体周期反转的拐点真的来临了吗?又将由什么应用点燃行情?

1、人才流失率不高,准备迎接下一轮的增长?

在股东大会上,中芯国际介绍了公司的市场和运营情况,今年上半年集成电路行业整体处于底部,手机和消费电子产业链库存依然高企,市场对已有的旧产品尤其是量大价低的标准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下降,工业和汽车领域相对稳健,但在体量上尚不足支撑整个产业增长。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表示,按照公司一季度已披露业绩和二季度的业绩指引的中位来看,上半年公司营收预计为30亿美元左右,公司2023全年的指引是销售收入同比降幅为低十位数,这也意味着公司今年全年销售收入预计在65亿美元左右,毛利率预计在20%左右,全年折旧较2022年预计增长超2成,资本开支与上一年相比预计大致持平。

在生产与运营方面,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中芯国际表示将加强与终端市场的对话,全力配合新产品的推出,做好产线长短脚调整配套,迎接下一轮的增长周期。

在回答现场股东提出人才流失相关问题时,中芯国际董事长高永岗博士指出,公司目前2万多名员工中,有1万多名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内人才积累最多的晶圆代工厂。另外,作为全球排名第四的晶圆代工厂,公司提供的平台和薪酬水平在国内人才市场颇具竞争力。

今年5月份,信通院数据显示手机销量环比增长了25.2%,数据一经披露便引发好事者热议,认为芯片即将触底反弹。

不过准备迎接下一轮的增长周期的中芯国际,却并没有这么乐观的预判,中芯国际董秘郭光莉回应称,国内手机客户带动国内手机销量增加,但全球手机供应依然比去年是下降的。手机是第一轮进入行业景气度下行的,目前来看也没有明显平稳的迹象,因为今年全部手机的需求量还是比去年下降的。

郭光莉表示,前些年有些手机厂商纷纷补货,造成现在库存高的现状,库存消化的周期也比较长。在日前的股东大会上,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表示芯片行业的这一轮调整,影响从终端市场传导到代工行业的时间有滞后,对公司收入的影响主要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体现。

图:半导体周期性规律

2、周期反转的拐点来临!将由什么点燃行情?

以中芯国际为主的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是半导体周期判断的重要风向标,有观察人士认为,通过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在股东大会上披露的动态,基本可以捕捉到市场已经触底的信号,这种前瞻观点真的符合行业实际走势吗?如果触底那后续的上涨行情将由什么点燃?

事实上,在2000年之后半导体产业就成为了强周期特征明显的典型行业,大致上遵循3到4年完成一轮盛衰转换的规律。从近10年来DRAM存储芯片价格起伏规律来看,本轮下行周期已经持续了一年半,根据周期跨度划分和DRAM近日调涨的价格信号,当前可能已经处于下行尾部重拾升势的酝酿阶段。

图:半导体周期性规律

此外,参考国信证券(002736)王学恒的周期划分和自媒体锦缎的分析,在将中国的基钦周期与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同比增速叠加在一起后,可以得到一些十分有益的研判启示。

从1995年至今,中国总共走过了8轮基钦周期,每一轮周期跟全球半导体行业同比增速的走势都具有显著的拟合效果,大部分的起点和终点都存在较高的匹配度。往往每一次中国基钦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对应的都是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的低点。

最近的这一波基钦周期结束于2023年1月,但按照SIA4月份的数据,全球半导体行业尚处于下行通道,不过已经曙光乍现,国内半导体行业目前初步见底,美国半导体产能利用率也已经开始出现了回升。

产业周期规律有助于提供一个行业盛衰切换的全景视野,此外,一个行业基本面的讨论仍然不可忽视,任何创新都需要相对应的落地应用,这种关系就好比互联网之于台式机,移动互联网之于智能机。推动这一波半导体行业回暖的驱动力是什么?依旧是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催化?还是将由汽车智能驾驶点燃行情?

相比功能机,智能手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但由于市场渐趋饱和,行业天花板隐现,对下游半导体行业的拉动作用已经日渐式微,中芯国际也认为手机厂商库存高、消化周期长,而且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近年来新科技、新业态不断涌现,应用端从元宇宙到现在的AI,硬件端有折叠屏手机,VR、MR,但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小修小补,无法诞生杀手级应用。考虑到市场空间广大的特性,最大的终端应用大概率是汽车,甚至当下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目前技术催生应用爆发的奇点时刻即将来到。

对于类似的乐观判断,投资者从期限匹配的视角应当审慎待之,除了蓄势已久的智能驾驶兑现周期过长,屡次姗姗来迟、未必能和约4年一轮的半导体周期契合之外,来自业界大户中性偏弱的声音也值得玩味,毕竟中芯国际在展望汽车领域对半导体行业的拉动时,也认为只是相对稳健,但在体量上尚不足支撑整个产业增长。

最后,近年来笼罩在中国半导体上空长久不散的阴霾,也就是大国博弈背景下半导体产业政策动向,制约着发展速度并塑造行业格局。近期设计能力已经渐趋上乘的哲库忽然解散研发团队,有观点认为与此关联不小。

产业政策的利弊是一体两面的,比如美国选择了开发页岩油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就必然会失去中东的支持,如今在产业战略上极力促进制造业回流,但制造业回流破坏了现有的国际分工秩序,必然会使得美元作为全球核心储备货币的地位遭受削弱,当前去美元的端倪已经显露。

同理,产业政策在半导体上的作用也是利弊交织,自2019年华为被纳入美国“实体名单”开始,截至2023年3月28日,据相关报道,清单上共有1110家企业和实体,于半导体行业企业在名单中占比极大。

其实美国挥舞半导体“大棒”攻击异己的行为早已有之,只是本次当事双方的时势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上世纪80年代的日美半导体竞争中,即便是落后于日本,美国仍然凭借当时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的优势,把握着竞争制高点,这也是大市场威力在半导体行业的一次牛刀小试。

现在时移势异,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具有任何外在要素不可撼动的市场优势。美国尽管已经占到了全球半导体供给端份额的一半,但本土销售额不到25%。中国占到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但供给端的产业份额不到10%。

结合上述底点论和市场论,国产化和周期反转的力量已经默默孕育,终有一日势不可挡。

(责任编辑:李显杰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