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经济”,一个长三角县区的创新样板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是无锡市滨湖区的生动写照。地处太湖之滨的滨湖区面积57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360平方公里,拥有107.3公里的湖岸线,充沛的水域资源造就了滨湖独特的风景。


(资料图片)

然而,这里不仅有葳蕤草木、温山软水,更有一个难得的“科创优势”:它集聚了全无锡约90%的硬核科研院所,总数处于全国区县前列,包括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七〇二所)、航空工业雷达所(六〇七所)、中国航发动控所(六一四所)、中国电科五十八所、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五十六所)等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以及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发机构,拥有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这么高的“科创浓度”,着实令人羡慕。是什么让众多科研院所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此集聚?滨湖区会怎样用好这个难得的优势?

国之重器,在这里悄然诞生

炎炎夏日,走进中国船舶七〇二所,三座巨大的载人潜水器模型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中异常醒目。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深海勇士号、蛟龙号以及奋斗者号的三座模型。去年9月,在南海1500米水深区域,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与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首次共同完成既定作业任务,为今后我国多台潜水器联合作业提供了经验。”在七〇二所的模型广场上,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坐落在滨湖区山水城的中国船舶七〇二所,1951年成立于上海,是我国三代载人潜水器的牵头研制单位,也是船舶行业综合体性能研究和创新设计中心。上世纪60年代,七〇二所将总部搬迁至无锡,并在这里开始书写深海装备制造的恢弘篇章。

2012年6月,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牵头完成了“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作业潜水器研制及海试任务。“蛟龙号”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创造当年世界同类潜水器的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10月,“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试验队在中国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胜利返航三亚港。“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达到95%,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深海装备产业链,深海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20年,“奋斗者”号万米海试的成功,则宣告了我国载人潜水器实现了“全海深”,抵达了科研的“无人区”。

2020年12月,由中国船舶集团、江苏省、无锡市共建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在七〇二所揭牌成立,这是无锡首个省级实验室,成立之初便瞄准了深海运载安全、深海通信导航、深海探测作业三大核心研发方向,着力攻克深海领域技术难题。

目前,太湖实验室已与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知名高校签约合作。

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船舶七〇二所作为滨湖区的“老朋友”,研制出了一代又一代国之重器,已成为无锡的一张重要名片。除此之外,还有多项大国重器也都烙上了“滨湖印记”,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连续4次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榜单TOP500第一名,应用成果3次获得“戈登·贝尔”奖。

以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超算中心为标志,经过多年深耕,滨湖区积淀了雄厚的科创力量,区内的科研院所在计算机系统、航空电子、船舶动力、智能交通等行业中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

院所经济,独特的强劲增长极

在滨湖区副区长蒋维维看来,滨湖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是历史积淀及地理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

“滨湖区很多院所实际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过来的。沿山水东路由北向南出发你会发现,这条林荫大道上,坐落着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航空工业电子技术研究所等等大所。我认为他们当时选择无锡山水东路这一片,一是因为无锡经济基础较好,生活环境宜居;二是当时这一片在无锡属于比较偏僻的地方,集中了很多山水资源,也没有怎么开发,地理位置偏僻实际上对企业来说也相对更安全。”蒋维维表示,“另外,大院大所相继落地在这个片区之后,也会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逐步吸引更多院所来滨湖。”

随着这些院所“扎堆”滨湖,一批院所关联重大项目也相继落地。

眼下在滨湖区,江苏电子质检院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终端及大型产品实验测试基地项目一期、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的深远海装备无锡研发基地二期冰水池建设项目已奠基开工,航空工业雷达所的民用航空电子系统项目完成了院地战略合作签约。

值得称道的是,清华大学和滨湖的缘分也很深厚。

自1995年无锡与清华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以来,一大批清华校友南下无锡发展,从投身江南大学、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等高校院所,再到搭建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创新平台,2012年,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在滨湖区设立,截至目前,这个研究院已经建成了微纳电子与系统芯片、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能源物联网等37个研究中心,取得知识产权超200项,孵化引进卓胜微、沐创、源清动力等高新企业130多家,孵化企业2022年度产值总计41.4亿元、税收总额达3.3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滨湖院所经济入库税收达3.84亿元,同比增长143%,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全市第一。在滨湖,基于科研院所的创新新动能正不断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新优势,强大的院所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院所资源里的科技富矿,还要深挖

“发展院所经济,滨湖将当仁不让,要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力争院所经济贡献实现三年翻番。”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表示,院所资源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滨湖新实践的重要抓手,将全力支持院所做大做强,主动在院所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的落地正是滨湖区主动出击,抢抓机遇的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表示:“在决定把光子芯片中试线平台落地到无锡滨湖前,我们院长金贤敏教授走访了国内很多地方,也获得了很多支持,但唯有无锡滨湖让他看到微光。光子芯片中试线平台原则上只有将政府的重点支持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结合,才能真正建造起来。无锡是继上海之后第二大集成电路聚集地,拥有很好的产业底盘;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全国对新兴技术的支持,无锡更加开放,对集中新兴技术的打造,无锡正在崛起;第三就是滨湖的人才优势,滨湖集聚大量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较好的人才底盘。”他表示,未来研究院将以光子芯片研发平台为核心,以平台驱动做到成体系的以光子芯片为底层成体系的产业培育,为滨湖乃至整个无锡,甚至为国家科技经济提供支撑,打造成一个全球领先的光子芯片人才、产业集聚的硅谷高地。

为真正把身边“富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红利,滨湖区还针对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六〇七所、七〇三所无锡分部、江南计算所等4个院所经济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组建了工作推进专班,持续跟进解决院所发展难题。

针对驻区高校院所与区内企业合作不够紧密的问题,滨湖区创新性推出“湖湾院所联盟”凝聚人才力量,吸纳科研院所的行业科技型领军人才120余名,并通过科技副总团项目选派一批高校院所中具有研发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专家、教授前往民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手把手”指导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打通科研到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经过前期认真筛选企业需求与教师科研方向后,已有首批8名“湖湾院所联盟”科技副总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生。无锡爱尔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九众九机器人有限公司、无锡华曼智造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市无双水泵有限公司、无锡埃姆维工业控制设备有限公司等8家民营企业分别向结对的8位教授颁发聘书,双方在后续合作中将聚焦重大需求,联合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

今年7月初,滨湖区又制定出台了《滨湖区院所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围绕前沿科技平台建设、企业引育、载体建设、产学研融合、院所经济生态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到2025年院所经济入库税收超8亿元,对地方贡献年均增长率达25%的目标。

未来,滨湖区还将打造山水东路科创谷,发挥山水东路科教资源集聚优势,规划建设西林科创园、南泉科技园等园区,通过院院合作、院企合作、跨界联合、外协引进等,承接大院大所新孵化、新引进、新投资的产业项目,全力打造“现象级”院所经济,在省内树立校地院企合作共赢的“滨湖样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