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观点:专访启航投资马建平: “纳米”焦虑下,如何下好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这盘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马婷婷 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

近年来,在我国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日渐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对于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需求愈发迫切。

启航投资管理合伙人马建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注意抬头,卡脖子风险提升的背景下,全民‘纳米’级焦虑(被卡的都是在纳米这个层级的一些关键的技术和产品)。怎么去解决?一定要走向源头活水,跟科技要生产力。”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创投行业多年的发展,今天,投早、投小、投科技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面对早期投资的高风险,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平台往往优势更加明显,其出手频率也愈发频繁。

5月30日,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的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上,北京北科中发展启航创业投资基金正式对外发布,并同期举办了多个由院士领衔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签约仪式。该基金由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发展集团和昌平区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由启航投资担任基金管理人,基金总规模10亿元人民币,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上下游的初创期项目。

马建平介绍称:“这只基金将主要聚焦于北京‘三城一区’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提升科创企业创新创业能力,优化首都科技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基金的LP几乎全部由“国家队”组成,主要包括北科创投、北京市高精尖母基金、昌平区未来城母基金等。

依托中关村科创生态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启航投资是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成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直投平台之一,其历史管理总规模共计约80亿元人民币,已投科技创新项目近350个。马建平强调:“我们之所以能把科技成果转化这件事做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依托了中关村的产业优势和集团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

从全球来看,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成为创新性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汇聚了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众多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大专院校和机构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创新高地。立足于此的中关村发展集团,经过13年的深耕,已经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4+2”业务体系。

其中,“4”是指四大业务板块,包括产业投资、科技金融、科技服务和科技园区;“2”则是指集团的两大布局,分别为全国中关村和全球中关村。在国内,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合作区域携手打造“类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截至目前,已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和地区。与此同时,集团还以“海外业务子集团+国内承接子平台”的管理模式,将主要业务成功扩展到海外。

“在中关村创新产业的支撑下,股权投资成为了中关村发展集团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截至目前,集团通过旗下多个母基金业务平台和直投业务平台,已经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投资产业项目总量2400多个,基本覆盖了近年来北京市重要的科技领域和科创企业,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马建平介绍道。

中关村发展集团虽然在2010年才成立,但中关村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体系已经更新迭代了40多年。目前,几乎每个重点科研院所和各个区的科委,都拥有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无论是出自科研院所,还是出自企业的成果,从技术归属、作价估值、转化方向、到挂牌规则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核心人员也不用担心股权分配问题。

“作为一家扎根在中关村的机构,我们也形成了一套自己早期科技投资的方法论。”马建平强调。

首先,要学会做链接器、翻译器、转化器和放大器。链接器就是要知道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哪里,技术在谁的手里,怎么才能和他们发生链接,我们称为走进实验室拥抱科学家,做科学、科学家、科学城的伙伴,简称3S-MATE;翻译器就是要把科学家们释放的各种模拟信号转化成0101的数字信号,让生态链上的各个伙伴听得懂看得明白;转化器就是把各类可以马上产品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个个拟投的项目;放大器就是要给企业全产业链的助推,帮其加速跑。

然后,要把握半个身位的投资机会。科技创新在很多时候是一些颠覆性技术,来源于实验室,承接于各个孵化器,投资人在期间做链接时需要有一个度,什么时候去和科学家发生链接,半个身位刚刚好,挨得太紧了不行,提前太多也不行。你比科学家会研究,那么这个投资是干不好的。

其次,要做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是走向源头活水以后,我们的一个深度的技术工具,是一个真正的把企业所有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链接、转化,最后能够创投、创富的这样一个的思维与决策过程。无论是在纳米尺度看的超摩、深摩,还是后摩,还是基于算力的算法层面看到的碳基、硅基等,都需要我们扎扎实实沉下心来,在早期能够把一些特异化的、非共识的产品和技术孵化出来,推广出去,让大家和他产生共识,共建共享。我觉得这也都需要早早投资进去,长长地待着,耐心地等着,这样价值投资才是真正做到位了。

投前服务,投后赋能,适时退出

除了各个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实验室,中关村各类科技产业园区无疑是启航系列基金链接早期科创项目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要走进科技园、走进孵化器对创业团队进行投前孵化。除了办公场地以外,园区和孵化器还为企业提供如IP、硬件设备、技术验证平台、行业咨询,甚至芯片流片等多项服务,以及协助申请补贴、积分落户等优惠政策。据马建平介绍,集团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标准化服务包就达200多大项,每个大项又可以拆分成许多小项,这些服务不仅可以为为企业带来助力,同时还能让投资团队跟踪了解到企业的发展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具有投资潜力的项目,也会跟企业签订“认股权协议”,统一纳入认股权池。“园区的运营周期很长,孵化的服务工作也很细碎、很辛苦,但企业可以从中看到我们的专业能力,我们相当于用服务换取了认股权,为后续基金的投资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储备,最终实现双赢。这是别的投资机构做不到的。”马建平强调。

正是各类产业空间的集聚效应使得机构可以在投前与企业进行深度链接,让启航投资这样的主体能够更加敏锐、更加准确地理解科技创业者的需求。“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持续成长,另一方面,还有助于被投企业融入到我们的生态体系当中,继续与其他投前和投后项目产生链接,形成良性循环。”马建平说。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启航投资开始朝着项目更早期的阶段推进,甚至在仅有技术团队的情况下也敢于出手。马建平将这种投资称之为“全要素全周期的投资”,他说:“这个阶段的投资其实最为重要,投资人对项目进行的要素配置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最大的。我们会根据创始团队的需求为其配置相应的资源,包括市场营销、财务、法务,甚至是CEO,这是我们现在做的最多也是最擅长的事情。”

在持股比例方面,启航系列基金则表现得十分克制,一般会将持股比例控制在10%左右,这一数字远低于国家对天使投资规定的30%上限。马建平说:“我认为还是应该把股权更多地释放给创始团队,如果经过多轮融资后,创始团队的持股比例过低,他们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这对投资人来说也是很大的风险。”

在项目退出方面,由于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资源,相应地,对于投资机构的需求也随着融资轮次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被投企业而言,早期投资人适时的退出则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此,马建平介绍道:“我们过去有40%左右的项目是以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的,在这方面,我们一向是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基金的期限要求,灵活进行调整的。当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确实没有办法继续帮到他了,就会把股份转让给更适合的投资人。”

投资需要冷思考

从我国创投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总规模在不断攀升,但无论是募资还是退出,都遇到了很大的难题。贝恩公司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中显示,在国内外多重宏观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达到历史低点。具体来看,2022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交易总额为620亿美元,同比下降53%,交易量同比下滑38%。进入2023年以来,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继续延续了低迷态势。

面对市场的悲观情绪,马建平提醒道:“作为投资人,我们不能完全被环境所裹挟,要保持正确的投资逻辑,特别是在科创投资方面,我们要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

在募资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引导基金的大量设立,人民币基金国资化占比越来越高。但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市场化管理人,对创投普遍缺乏耐心。对此,马建平强调:“特别是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来说,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释放,需要很长的时间。启航目前的基金期限是8年,虽然在行业内不算短,但对于成果转化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急需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有耐性的长期资本进入,来支持科创行业的发展。”

他认为,相对一两个行业的资金,大部头的社保基金如果能进入创投行业,才能带来真正有耐心的资本,才是创投行业“真全民时代”的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上,社保基金会宣布将独立出资设立“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该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基金期限超过10年,主要投向中关村早期和成长期科创企业,重点支持科创企业成果转化。

另外,在投资方面,马建平认为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说:“虽然科创行业是件又急又难的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所有地区和所有人。现在全国各地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同质化问题,导致出现了很多不具竞争力的企业,这无疑也是一种浪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