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热点:【理财日记】如何测评一支基金?

因为雪球有#老司基硬核测评#这样一个话题,恰逢今年的晨星奖要出来了,然后我就在这个话题下看了一些帖子,说实在的,并没有看到我想要看到的内容,大多帖子就是各种数据网站各种截图,我不是说数据没有价值,但如果只是直接摆数据,不分析,那我认为这篇帖子就没什么价值。

那我这两天就在思考,应该如何评选基金?或者说如何测评一支基金?

我们先看看晨星奖是怎么评选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文我就直接放链接了:网页链接

简单地说就是定量+定性

定量这方面,我认为就应该是测评某一支基金的帖子应该做的事情:

1.看近一年的收益率是否在同类基金的前25%;

2.和同类基金相比较高的综合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MRAR);

3.至当期年底,基金经理任期不少于1年,即该年度基金经理团队没有发生变动;

4.指数化投资部分不高于50%。晨星基金年度奖主要考察的是基金经理主动投资的能力;

5.赋予波动幅度(标准差)和晨星风险系数(下行风险)一定的权重。

我们看到,第1和第3项,我们普通人是很容易查得到的,事实上大部分的帖子就是介绍这些内容,但其他3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我们也能看得出来,这些条件无非就是筛选胜率高的,回撤小的、波动小的基金。从定量这里,我们也看出来了我们普通投资者的弱势。

定性这方面,我们普通投资者就更弱势了,有专业的人在做这些事,贴张图大家就懂了。

随即我开始找这些第三方基金平台关于如何挑选基金,和如何评价基金的内容,看来看去,我觉得且慢说的最好,带大家看一下:

一、选主动基金=选基金经理

周周同行当前以主动基金为主(逻辑是不少主动基金可以创造出超额收益),挑选主动基金的核心是挑选基金经理,所以,我大量的精力是在挑选基金经理。

我选人的的原则:

1、长期优秀的业绩。一般看5年以上的业绩,经历过不同的市场风格。因为短期业绩充满扰动,不易辨别。这样做可能会错过一些黑马,但没关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选择自己理解的,更安心。

2、内在逻辑自洽。有了好业绩,就一定是好基金经理吗?未必!还要看经理是怎么做到的,这就需要了解他的投资体系、投资逻辑。每个人的禀赋不同,风格不同,但投资逻辑一定要自洽、符合投资规律。比如张坤和谢治宇的投资风格差异很大,但不妨碍他们都取得好的业绩,因为他们的内在逻辑都是自洽合理的。

3、知行合一、风格不漂移。不仅有好的投资体系,还要做到知行合一,风格稳定。如果一个人的风格经常变来变去,会让人捉摸不透,那我会放弃选择。

4、善待用户,践行信托责任。投资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当,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托责任是一个投资管理者的底线。一个没有信托责任的管理者,可能会因为短期的个人利益,牺牲用户长期的利益,这样的经理,无论业绩多好,我都会一票否决。

二、但求千里马,不恋短跑王

周周同行不追求短期炫目的业绩,更看重收益的持续性,稳定性。借用张磊的一句话:流水不争先,争的是连绵不绝。

什么样的基金持续性更好呢?

1、行业均衡。除非是行业主题基金,否则不应过度暴露某个行业的风险。个股可以集中,但行业应当分散,这就需要基金经理的能力圈要大一些。

2、业绩稳定。业绩不仅优异,最好还要稳定。有些人长期业绩很好,但业绩的贡献集中在少数时段(特别是牛市),其余大部分时间平平,这种基金我也不会选的。

理想中的基金经理,应该是经历过不同市场风格期,虽然每年表现不冒尖,但大部分时间都在中上游,多年以来的累计收益反而很可观。

我不喜欢大起大落的经理。某一年特别高的收益,往往意味着基金的操作特别激进,或者运气好押对了市场风格,基金经理有可能用错误的方法实现了高收益,我反而会警惕。所以我对冠军基金一向是不感冒的,人多的地方少去。

3、换手率不要太高。高换手的策略,一旦基金规模变大,业绩很难持续。如果一个经理很优秀,他管理的规模迟早会变大,低换手的策略适应的会更容易些。

4、有管理过社保、绝对收益风格产品的经验更佳。这样的经理对风险的意识会更强,不太会做特别激进的操作。

5、有机构资金的配置。机构配置基金会做详细的尽调,机构选的基金未必是最好的,但一般都不会太差。买这样的基金,相当于搭了机构的顺风车。

而对于某一支基金的评价,是这样的:

易方达亚洲精选历史业绩并不突出,远逊于张坤管理的其他基金,很多朋友有所困惑。这里分享下选择这个基金的过程,做个记录,也供将来回顾之用。

一、我眼中的张坤

张坤的投资风格很好辨认,典型的巴菲特式的风格:深度研究、集中持仓、满仓不择时,通过持有优质的企业获得价值。

投资中一直有两种流派,一种强调买的便宜,即使公司差点;另一种强调要买优质的公司,即使价格贵点。

巴菲特刚入行时,师从格雷厄姆,走的是第一条路,到处捡便宜货,直到有一次因为图便宜,买了一个纺织厂公司(即,伯克希尔哈撒韦),被搞得精疲力尽,亏损累累。

最终在合伙人芒格的劝导下,走上了第二条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并持有优秀的公司,而非用便宜的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这一步的转换,让巴菲特从“猿”变成了“人”,成为价值投资大师。

显然,张坤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他买的都是优质的公司,无论是茅台等高端白酒、还是腾讯、港交所,都是壁垒极高、竞争优势明显、赚钱效率极高的企业,堪比印钞机。

但同时,这些股票的估值都不便宜,例如茅台50倍PE,腾讯30倍PE,港交所40倍PE。对比其他行业龙头,例如万科是7倍PE,工商银行不到6倍PE,中国神华9倍PE。大家可以感受下估值的差异。

当然,张坤目前这个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也走了很多弯路。他学的是生物医学专业,刚入行研究的是金融地产。刚当基金经理时,自然会倾向买自己研究过的行业,但业绩平平。

随着认知的提升,开始转向消费、医药、互联网这些充满竞争优势的行业和公司。这与入行就研究消费行业的基金经理不一样,张坤是研究了很多行业,主动选择这一领域的。而且,放弃自己的老本行,转而研究其他行业,是需要勇气的。

张坤曾经说过他不买高杠杆的行业,比如银行。今年一季报披露他大笔买入招商银行,不少朋友觉得他是不是风格漂移了。我理解,张坤买招行,不是在买银行,更可能是在买财富管理行业。

银行在产品端,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公募基金、私募、信托、理财、存款、保险、贵金属、外汇、衍生品可以一站式配置);在用户端,招行拥有行业最大的优质客户群体。中国的财富管理方兴未艾,招行的竞争优势很强。若这个逻辑成立的话,张坤并没有风格漂移。

二、为什么配置亚洲精选

周周同行采取“核心+卫星”的配置思路。核心,是守正的仓位,主要配置均衡风格的基金;卫星,指对消费、医药、互联网、科技等重要行业的配置,算是出奇的仓位。核心,可以改善持仓体验,防止净值大起大落;出奇,是为了更好的争取超额收益。

近期中概股的大幅调整,促使我关注互联网基金。由于中概互联基金的普遍限购,恒生科技ETF尚未发行,在剩下的基金中,我开始关注亚洲精选。

张坤的投资逻辑自洽,过往的业绩也证明了他,亚洲精选配置的都是大陆的企业,多是他重点研究的互联网、医药等行业,在投资观和方法论上应该没有差异。那么从逻辑上,亚洲精选是可以选择的。

但这只基金历史业绩一般,甚至没有跑赢沪深300。我研究了一下,认为有两个原因:

1、港股作为境外资本市场,比较成熟,错杀优质股的机会不多;

2、张坤在初期投资踩了不少坑,还买过两只涉嫌造假的股票,一个已经退市,一个停牌多年,随时会退市。(多说一句:近几年网络上兴起了炒港股、美股风气,境外资本市场很复杂,大家一定要谨慎,要知道连张坤都曾经掉到两次坑里。)

随着投资框架的逐渐成熟,这个基金也回归到张坤正常的节奏,2017年之后,集中配置了有竞争优势的、A股没有的互联网、医药类等企业,近两年开始跑赢沪深300了,但最近K12教育股的下跌再次拖累了基金净值。

另外,国内互联网行业面临一个中长期的变化:比如国内流量红利逐渐见顶,增量逻辑转向存量逻辑;再比如国内反垄断政策会给平台型互联网企业造成持续的不确定性,此外,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可能会有新的业态出现。

在这种变革期,对行业有深刻洞见的投资人,或许能从中收益,所以,我首先从主动基金中挑。但我对指数基金不排斥,若中概互联类基金限购取消(最新外管局增加了QD额度,部分基金取消限购,但仍需观察),或有新的基金发行,会纳入考虑范畴。

综合考虑,张坤的投资逻辑可理解、可验证,而且我看到了他不断学习,拓展能力圈的努力,亚洲精选配置的多是他熟悉的行业,所以,我愿意投他一票,配置了这只基金。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一支基金,还是要先评价基金经理这个人,然后再评价这支基金。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普通投资者的弱势,我们可没有专业投资者研究的那么透彻,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我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但我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如果想要深入地了解一支基金,可以看它的年报和季报。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1.测评基金,先聊基金经理,看他都做过什么职位,看他说过什么话;

2.确定基金的风格;

3.看业绩,相对于同类基金胜率高不高;

话里话外,大家应该能明白我想表达什么意思,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咱就别测评了,顶多是做个验证。

@雪球创作者中心@今日话题

关键词: